必一运动中国的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现在分别处于怎样的水平?2024-02-22 05:21:05
必一运动官方网站我们学校有很深厚的机械背景,图书馆里还有大批当年苏联援建时从苏联送来书和技术资料。不过到头来竟然没落了倒也算是奇葩。
学校旁边就是太原重工,在中国的重工里算牛逼的了吧?我想能一定程度代表中国的重工业水平。
先歪一下,里面有很多令人很吃惊的东西。在我们要进入一个挖机车间时,领队师父就告诉我们这个挖机很大,我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队伍前面的不断传来:!这句“”从队头一直传过来,我还想着有这么夸张么,但是等我走进车间,第一个反应就是:!真的太他妈大了!!!
到轮对车间的时候,地上码着刚生产出来的一批火车轮对,几百对吧,刚车出来的那种金属质感太漂亮了!师父告诉我们,全国只有这个车间能生产火车的轮对,全国的火车轴承轮对都是这生产的!我问他那这批轮对是往哪儿送啊,他说这批轮对是美国定的,数量太多,还得赶工才能完成。另外,什么捷克之类的国家也经常来定。
除此之外,太重还有世界起重重量最大的起重机(是为了安放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机转子的,生产出来就用一次!)神马桥梁铺设啊之类的,总之N多个世界第一,接受N多国家的订单(好像阿联酋也有)。
但是!他们的生产设备80%都是进口的!国产的很少很少,一般是用于非精细加工车间中。一个车间里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我们的机床是从哪哪哪进口的!
最贵的一台机床上千万,最便宜的也要300多万,但是,值得他们骄傲的机床还只是从捷克、意大利之类的国家进口的,我问师父为什么不进口德国日本的,他说,太贵,买不起。全厂也就一两台从德国进口的机床。
的确太重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生产工艺,比如油膜轴承啊之类的(这些车间就不让我们参观了),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生产加工为主,也能提供解决方案和成品,但是那些世界第一真的是只有中国能制造吗?不,只要买到那些机床就能制造,看见没有,什么最重要?机床!
美国让中国生产轮对并不是他生产不了,既然中国能提供这么便宜的价格,干嘛还要自己生产,就像自从摩托罗拉不再生产电视机后,美国的电视机统统靠进口——并不是他生产不了,而是在经济上不划算。不过,咱们高铁的轮对轴承不是就是那未能国产化的2%吗?
所以,那些中国的世界第一一般都是靠廉价劳动力打出的低价格,人家不愿和你抢的,真正值钱的技术还是很少。
下面贴几个老视频,看看世界顶尖的机床制造商德国德玛吉公司的机床是个什么水平
最后,贴一个德国工业机器人kuka公司的视频,调试阶段可以看出机械手在机械加工中的精确度无可替代
我们学校的实验室算是比较高端的吧,直接给航天院所提供设备支持的,也就是我们做完之后他们直接就拿过去用了。就转台这部分设备来讲,要真正做到高精度,所有的测量和执行元件必须是德国原产的,这在合同初期是直接谈好的,国产的精度太低,不管多少钱的都不能用,更不用说有的东西国内都还没有实现量产。
而真正我们自己加工的东西是什么呢?转台的主体框架。这部分的精度要求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就是这么个东西还是得送到沈阳去给特定的单位加工,因为别的精度也不够,在结构上做不到均衡。然后沈阳那个单位之所以这么牛逼也是因为他们有一台捷克进口的机床。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们国家发展了这么多年的工业,其实就是做了比较低级的工作,学会怎么使用工具,但是怎么制造工具是一点也没有掌握,最起码从制造的质量上讲是这样的。一旦因为政治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这些设备不能再进口,那么国内的工业制造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工业看上去还可以,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价格低,所以还有点竞争力,当然这也是针对那些别的国家可以制造但是为了成本而选择中国的产品。真正高精尖,能够在国际上独当一面的东西还很少很少,又或者是没有披露出来吧。
先说结论:涉及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的重装备,以及和基建大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中型装备,如能源、海工、船舶必一运动、军工、路桥机械等,整机和系统集成能力在有限的发展时间内,已经做得很不错。所以,大国重器才有那么多的素材。但是,根基不稳,表现在基础材料必一运动、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很高,受制于这“四基”的羸弱,机械工业的实际水平没有大国重器里那么牛X。
1.刚建国的时候,苏联人援助项目、委派专家,海外也有回来参与建设的机械领域的专家,我们本土也有沈鸿这样的牛人,后来我们陆续有了一机部(民用机械)、二机部(核工业)必一运动、三机部(航空)、四机部(电子)、五机部(兵工)、六机部(造船)……在前三个五年计划中,整个机械相关的工业逐渐形成了研究院+专业所+厂的实体结构,之后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废了。当时还有专家要搞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集中攻关,肯定是搞不起来的。
2.80年代初改组行业部位,机械部是最早被改制的,特别是一机部转成机械工业部,专业院所+厂的局面慢慢被打散了,后来研究机构搞市场化改革,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很多机械领域的科研人员慢慢流失掉了。比如当时机床研究所,有去外资企业打工的,有转去做产品市场销售的。
3.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机械工业的基础研究工作基本不怎么成体系,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少,领域内也不太重视。到了2013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前期,才开始发现,机械工业的基础部分对外依存度太高,当时科技部做了全国性的调查,工业前沿技术部分,能算国际领先的少之又少,一小部分是并行,绝大部分是追赶和依赖阶段。于是,重新又提出“四基”,弄了个四基工程,但是时日太短,成效需要时间。
总体而言,和整个工业的状况类似,机械工业属于大而不强、根基不稳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集中力量、踏下心来搞个10年以上才能逐渐转变,希望这一波别再半途而废了。
从机床销售的角度说说,我们的机床造出来用几年再卖就比铁贵了那么一些。。。这差距好大,跟国际先进水平根本无法估算,人家还在不断进步,机械行业能全面跟上是不现实的。最根本的材料科学就有30年的差距。
制造技术都能想办法学会,就像前面说的顶尖的设备我们都能买得到。国内搞空间推进的设备,买起来是不讲多少钱的。明面上军工或者机床制造业,有些设备会限制出口给我们,实际上世界上还真没有中国人搞不到的设备,情报部门要弄台设备还不容易。最关键是我们的材料科学不行,钢材、热处理、镀层都没自己的技术,也没有人在研究这些。最聪明的人都去快速来钱的行业了,有心搞研究的国内的氛围也不适合。
世界上最好的钢材还是欧洲出产的。同样一块钢板,物理性能都已经差了几个档次,剩下来制造成机床的过程就不用比较了。国内的机床制造商,如果采购国外的材料,甚至是国内用于出口的材料,配件都用进口的,结构采用最先进的,也能制造出接近高端的设备。但是这样制造出来的机床跟国内机床的品牌就完全对不上号了。国内品牌还是靠低端设备市场占有,靠销量活着的。没有国内厂家会去制造高端设备,除了展示用的。
刀具,国内制造技术是可以了,形状都能测绘复制出来,关键的涂层还是得用德国美国的。这些都要靠研究基础科学的人推动的。
只有等到哪天搞基础研究的人都能丰衣足食,哪天国内所有的行业都能没有贫富差距,哪天国内的产业发展不是利益驱动一窝蜂上的时候,再来谈这些了。
做个小广告:现有EMCO 大旋径 9轴车铣复合一台,等活干。有需要的朋友联系我啊。
和老爸聊天的时候感叹他们这帮搞工艺的没人重视,他们一群人是全球仅有的能造出某种超超临界设施(我没听明白是啥)的人。
这个东西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仅有的另一个敢于尝试这个领域的是日本三菱,但是一次失败让三菱几乎赔的破产,后来三菱就不碰了。
设计部门能设计出无比先进的东西,然而没他们工艺部门点头说能做,那些设计最终只能是图纸。
我们都热衷于讨论中国的XX能力怎么样,XX水平离世界先进还有多少年,但说到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的,除了曾经的美国和苏联,只有中国。
美国人是吃定了全球化加上缺钱,砍掉了很多他们有能力做但不愿意做的事情;苏联大家都明白;其他的国家,要么专精材料(比如英法),要么专精工业母机(比如德国),要么专精一两样工业产品(比如意大利的冶金机械),但绝对没有完整生产所有人类能想到的工业产品的能力。我们推崇的英、德、意、日等等“老牌发达国家”都在此列。
只有中国,人类能想象到的,能设计出来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不是已经在中国制造,就是未来将在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人已经在讨论要不要造。
甚至于“完整工业体系”的概念和思维,除了中国有,现在也没有哪个国家有了。西方国家都在讨论XX可以从哪买(现在一般都是可以从中国买),而有志于建立工业体系的新兴第三世界国家,世界都看得到他们的阻力有多大。只有我们还在忧虑“XX实力还不行要补一补,XX技术还没有要攻克一下……”
其实人类办事,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想不想。从猿人拿起棍棒到今人操作机床,从古人仰望星空到今人探索洪荒,不过千万年,沧海一瞬间而已。
我是做IT的,表面上小米啊,阿里巴巴的牛逼不行,但是我这种行内人知道中国芯片是垃圾(小米手机大部分都交专利费和芯片钱,自己赚个辛苦钱),而芯片不行系统就不行,系统不行软件就不行,IT最大的一头利润就被美国控制了。而芯片不行的原因根本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工艺,离开工艺谈设计就是狗屁。而工艺的本质问题就是精度,尤其是镜头的精度和机床的精度,其他都是好办的。
只要解决工艺问题,一切设计芯片都不是问题。龙芯那种离开工艺谈设计的人,他能搞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怪。
中国好像说准备投1200亿做芯片,我觉得应该用同样的钱投资机床和材料才对。这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来。
说道这里我又反感什么改革啊,搞活啊,改革之前中国的工人和机床设备,虽然水平差,但是安心做事,不搞烂事,队伍很稳定。改革之后基本都要钱,搞乱了人心,整个工人队伍都被搞散了。北京北一机几乎是全部解散下岗了,一代人的工程队伍解散了。现在很多人另可去当餐厅服务员,去当接线员都不愿意做工人,你说还搞个毛。
一个行业的人失去了尊严,你扯其他都是没用的。以前的八级工地位是很高的,现在工人是个什么词汇?
既然一线城市已经金钱泛滥,一线城市就彻底取消工人,到二三线城市去安心的把机床做好,或者远离城市的郊区。
国外能进到国内来的东西,高精尖的一般都是德国为主,因为德国人为了赚钱相对而言还是愿意把东西卖给中国人的,同样的东西我们公司在中国卖价是欧洲的两倍,而且随便你买或者不买,美国和日本限售不卖。真正的顶尖的东西,还是美国的居多,国内基本看不到,像民航飞机维修需要备件卖的时侯,老美那边都是记着的,就怕拿去民转军研究去了。
个人感觉中国差距最大的还是基础工业和个人心态,见到过蛮多老外,人家真的是把工作当作乐趣 在那里做,一做二三十年,可能就是如何改进阀里一根弹簧的性能。国外企业舍得投资研发部门,每年销售额一般都是5%-10%投入,因为政府也鼓励可以减税。
记得以前一起调试时,老外哪怕地上水坑啥的照样人往那里一躺钻机器下面调试,但礼拜六礼拜天让他们上班基本不可能。他们拿的薪资是按时薪计算,一个调试工程师一般在100-200美金/时,最贵的碰到过换算成人民币2W一天。
中国啥时侯生产的钢材这些基础件,不在是按照国家公差的下限完成,而是像国外一样按照上限去做,觉得工业崛起还是有希望的。不然,做个东西还是找钢厂帮忙精炼一炉钢,那就永远看不到头啊。
说个自己的例子,现在在某大型国企混饭吃。我们单位有30台单台价格3000万+的设备,10年单位领导想对机组进行状态检测和故障预判,让我拿方案,领导信心满满的让我做调研、技术交流,最后定了2年的计划。
后来实施的时候只过了6个月就要拿成果出来,自然是只开了个头。我因为拿不出来成果受了处分。后来才知道,领导需要成果评职称!所以才想搞个成果。早说我就坐办公室出成果了。
现阶段企业需要的不是趴在现场搞技术积累的技术人员,需要的只是能坐在办公室搞出成果的官员。企业能买的绝对不自己研究,官员们还在各种场合说关于核心技术的话
还好,在我们空气压缩机领域,开山的两级压缩机能耗已经领先世界空压机发明者阿特拉斯.柯普。产品谱系以及生产成本上超越英格索兰,甚感欣慰啊
重工业对基础要求很高 出成果又慢 见效益更慢 国内没人搞了 还不如炒炒房 炒炒股 玩玩金融 搞搞it呢 有钱就出国买买买 拿来主意 注定要坑死人的
高低无所谓。。。。。衣食住行才是大头,君不见海天调料集团市值吊打万科一波房产壕,重工业?房子道路桥梁码头都有了重工业也基本不需要了,国防只是很小的市场,况且兵员薪资占预算偏高,还是衣食住行才是最赚钱的行业。
从矿山采矿到钢厂炼钢,从造船下水到深山架设风电机组,从铺铁轨到造飞机高铁;从一桥飞架南北,到一坝输电万家,跨国天然气管道焊接……我们或许可以在直观、震撼的工业现场,感受这样的速度……